与其他地方的海上垃圾带一样,摩尔船长发现的北太平洋垃圾带是在过去数十年间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制造的垃圾剧增与太平洋洋流双重作用的结果。这里高达700万吨的洋面垃圾大多都是漂洋过海,来自几千公里之外的人类世界。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每年世界会产出超过2.6亿吨的塑料垃圾,它们当中大多数是一次性的,其中90%~95%都没有得到回收,大部分都被人类随意丢弃了——有的被掩埋在土地里,有的散布在郊外的垃圾场,有的挂在铁路沿线的树梢枝头,有的被直接倾倒入海……它们散布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但是最后它们会被雨水或大风吹刷,然后悄无声息地流走——“最后的终点,是海洋”。
按照常理,在广袤的太平洋中有一股股洋流按照特定的路线和方向流动,人类废弃的塑料垃圾经过一番漂泊旅程,终将回到陆地上——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垃圾最终会来到这片人迹罕至的海域呢?
想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难。你可以拿一杯茶来做实验:顺时针转动手里的杯子,然后可以看到茶叶大都聚集到了杯子的中央。如同龙卷风的最中央位置总是会拥有一种奇异的宁静,这片聚集的茶叶仿佛就是洋流环绕下的“垃圾大陆”。
事实上,这片垃圾带的位置恰恰是被北太平洋中一个巨大的环流——北太平洋环流环绕在中央。这个环流是一个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构成的顺时针环形系统。摩尔船长估计,受到洋流影响,来自北美洲西岸的垃圾5年就能到达北太平洋涡旋的中心,而亚洲东部沿海的垃圾完成这个过程最多只需要1年的时间。
根据这个环流的走向,我们可以复原这些漂浮着的塑料垃圾是如何来到这里的——比如,一支在旧金山海岸被废弃的牙刷,一开始它会随着加利福尼亚寒流一路向南,到了墨西哥一带再借着北赤道暖流流向亚洲,一直到达日本海域,然后它会遇上黑潮,转而向东汇入北太平洋暖流,经过夏威夷最终到达“垃圾大陆”,整个旅程大概需要耗时几年。当然,如果它是在亚洲沿海一带被丢弃的话,那么旅程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抵达“新大陆”的时间只用1年就够了。
那么,这支垃圾大军为何来到这片北纬35°~42°之间的区域后就“驻扎不走”了呢?原来,准确地说这片垃圾带的名字应该叫做“太平洋垃圾涡旋”,正好处于“无风带”。无风带的形成和地球受热不均有关:赤道附近由于阳光直射,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大约上升到8000米以后,向南北两极方向流动。这种向南北运行的大气,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改变方向:向北的偏向东北,向南的偏向东南。这种偏向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南北纬30°~35°上空差不多都变成了西风,不再向前推进。而赤道附近的空气又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于是大量的空气都拥挤在南北纬30°~35°上空,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
这里缺云少雨,风也很少,因此古代的航海家曾经给这里取名叫“马纬度”,因为当他们的帆船驶到这个区域的时候不得不花费漫长的时间以等候顺风的到来,以至于船上的马儿因为缺少草料而死去,不得不抛到大海里。
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片巨型垃圾带一直不为人知,因为这片太平洋区域实在是人迹罕至。它不在主要的航道上,远洋船只一般都不会经过这里。常年无风的环境也不能吸引帆船造访,而区域内海洋生物的贫乏更使渔船绝迹。因此,长久以来这片巨大、空旷的区域就像太平洋上被遗忘的一个角落,成为垃圾堆恣意生长的“温床”。
阿尔圭特海洋调查基金会主任马科斯·埃里克森相信,该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垃圾的堆积提供了条件,“由于常年无风以及北太平洋环流的影响,形成了垃圾积聚的绝佳环境”,埃里克森在美国 《旧金山纪事报》上撰文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