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南海及其邻近海域内波和环流等研究:自主创建了一系列数值模式,系统揭示潮流、底地形、岸线形状、海槛坡度、水体层结、岛屿、中尺度涡和背景流场等要素对南海内孤立波生成机制、特征和传播演变的影响;量化了南海内波关键参数的空间分布及其年变化规律;率先提出了估算内孤立波对石油平台圆形桩柱载荷的方法;揭示了南海内潮、台风致近惯性内波的特征及其两者相互作用规律;系统地探讨了黑潮、季风和潮余流对南海上层流场的季节性变化模态和中尺度涡旋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苏禄海上层环流和涡旋的季节变化及其动力机制、以及海峡的水交换及其对南海和苏禄海环流的贡献;揭示珠江口的水动力学、缺氧、泥沙输运特征和规律。
1986.9.1至1990.7.2,浙江大学,本科/学士,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
1990.9.1至1992.11.18,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生/硕士,物理海洋学专业;
1995.9.1至1998.6.29,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博士,物理海洋学专业。
1992/12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6/11月至1997/4月,德国汉堡大学海洋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3/7月至2003/8月,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2004/7月至2004/9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LDEO),高级访问学者
1. 南海东北部背景剪切流及涡旋对内波生成和演变的影响及其能量转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5.1—2019.12;
2. 南海涡旋、内孤立波及其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主持,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7.5—2021.12;
3. 高强度扰动下海洋水文动力过程的响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2019.1—2023.12;
4. 南海多尺度动力过程变异和相互作用南海多尺度动力过程变异和相互作用,主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2019.9—2022.8;
5. 南海北部不同海域近惯性内波的生成传播及其与内潮的相互作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2.1—2026.12。
近五年发表文章_49_篇,代表性论文
国家JQ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人才计划(2016年度);
国家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