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包括从大尺度的径向翻转流、西边界流到中小尺度的海洋中尺度涡、锋面、上升流、跨等密度面混合等)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重点研究潮致混合过程特征及其对水团、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机理研究,重点研究台风过程中海气界面动量、热量通量交换特征及其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机理;
3. 海洋环境预报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包括物理过程参数化、海-气耦合技术、海洋多尺度资料同化技术、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分析与预报技术、海-气-浪实时预报系统构建等。
1987.09-1991.06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气象专业,学士
1991.09-1994.0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硕士
1998.09-2004.06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气象专业,博士
2004.08-2007.12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海洋、地质与大气科学系,博士后
1994.05–1998.07,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助研
1998.09–2004.06,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助研(兼职)
2004.08–2007.12,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 博士副研究员(Postdoc. Research Associate)
2008.01–2009.09,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 研究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2009.10 -至今,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海洋内部垂向混合的多时间尺度变率及其对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0年01月-2024年12月;
2.台风影响下北部湾海浪与风暴潮演变特征、预测预报及灾变关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21年01月-2024年12月;
3.南海和吕宋海峡的潮致混合参数化及其对南海深层环流的影响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年01月-2020年12月;
4.黑潮入侵南海的可预报性及适应性观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年01月至2017年12月;
5. 海洋环境作业支持保障系统研究,子任务负责人,中国海油科技项目,2020年01月-2022年12月。
1.近五年发表文章25篇、授权专利8项.主要研究成果:
1)在“等值线”坐标空间框架下,首次将拉格朗日扩散和有效扩散在理论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为不可逆混合的参数化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对提高当前海洋环流模式的模拟和预报水平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被该领域权威专家认为是对海洋扩散理论的新突破和重要贡献;
2)利用数值敏感性试验,系统揭示海南岛周边不同地方(琼西、琼西南、琼东和琼东北)近岸上升流的不同产生机制;
3)基于能量收支方法和高分辨率内潮模拟结果,发展了同时考虑局地和非局地内潮能量耗散的南海与周边海域的内潮混合参数化方案,显著提高海洋环流模式对中深层水团性质、环流结构和海峡水交换的模拟水平;
4)基于表层漂流浮标长时间系列资料,揭示了南海和印度洋水平扩散系数受主流系环流影响所呈现的各向异性特征,为建立适合南海及印度洋区域的数值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5)发展了适合南海海区的海气界面动量通量参数化新方案,有效提高海气界面动量通量交换的计算精度及风暴潮的预报水平;
6)发展了基于海洋动力特征的表层观测资料向深层延拓技术与多尺度三维变分同化技术,以此为基础形成一套南海区域高分辨率20年再分析产品;
7)建成包含先进资料同化方法的海-气-浪耦合的“新一代南海海洋环境实时预报系统”,对南海海洋环境尤其是台风、风暴潮和巨浪进行准确及时的精细化预测预报,并在多个海洋气象部门和应用单位得到应用,为华南地区的防灾减灾、经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2.代表性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5篇):
(1)Shiqiu Peng, Jiawen Liao, Xiaowei Wang, Zhiyu Liu7*, Yanliang Liu, Yuhang Zhu, Bingtian Li, Somkiat Khokiattiwong, and Weidong Yu*, 2021: Energetics-based estimation of the diapycnal mixing induced by internal tides in the Andaman Se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6, e2020JC016521. https://doi.org/10.1029/2020JC016521
(2)Y.-K Qian, S. Peng*, and C.-X. Liang, 2019: Reconciling Lagrangian diffusivity and effective diffusivity in contour-based coordinates. J. Phys. Oceanogr., doi: 10.1175/JPO-D-1118-0251.1171.
(3)Xiaowei Wang, Zhiyu Liu,and Shiqiu Peng*, 2017: Impact of Tidal Mixing on Water Mass Transformation and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47(2), 419-432-124.
(4)Y. Li, S. Peng*, J. Wang, J. Yan, and H. Huang,2018: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generation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ummer upwellings west and southwest off the Hainan Islan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3, 8247–8263. https://doi.org/10.1029/2018JC014226.
(5)Shiqiu Peng*,Yu-kun Qian, Rick Lumpkin, Ping Li, Dongxiao Wang and Yan Du, 2015: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ar-Surface Currents in the Indian Ocean as Deduced from Satellite-Tracked Surface Drifters. Part II: Lagrangian Statistic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45(2):459-477.
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6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