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以“两洋一海”为研究海域,长期致力于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其古海洋古气候应用研究,近年来聚焦海洋微体古生物的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研究,通过海洋地质学与生物海洋学学科交叉研究,从不同时空尺度、多指标、多角度研究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机制。注重深远海野外观测研究,挖掘浮游原生动物放射虫在深海现代海洋环境和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2006年03月--200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
2002年09月--2006年06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
1998年09月--2002年06月,曲阜师范大学生物系(现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
2022年12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四级
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项目研究员
2015年09月--2016年09月,日本东北大学,访问学者
2010年12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7年10月--2010年11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5年07月--2007年09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 生物动力地貌与生物造礁地表过程,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年12月-2025年11月,子课题负责人
2. 南海-印太环流多尺度过程及其环境生态效应,南海海洋所自主部署重点项目,2022年10月-2025年10月,联合主持(第二项目负责人)
3. 热带西太平洋放射虫的现代生态分布及其古海洋和古气候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年01月-2025年12月,项目负责人
4. 东印度洋不同深度水团中现代放射虫的生态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年01月-2022年12月,项目负责人
5. 东北印度洋末次冰盛期以来放射虫的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变化响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年01月-2019年12月,项目负责人
6. 南海深海区的现代放射虫及其对水团的指示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年01月-2016年12月,项目负责人
7. 南海北部硅质类放射虫对现代环境的生态响应及其地质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0年01月-2012年12月,项目负责人
1. 近五年发表文章30余篇、专著2本。
2. 代表性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 张兰兰, 张强, 陈木宏著, 2023. 南极罗斯海的新生代放射虫. 北京:科学出版社, 67万字.
(2)Zhuoya Qiu, LanlanZhang*, Yiping Yang, Yun Huang, Rong Xiang, Zhong Chen, 2024. Significant terrigenous dilution affected biogenic deposits in the Bay of Bengal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to glaciation.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38, 104477.
(3)Yiping Yang, Lanlan Zhang*, Liang Yi, Fuchang Zhong, Zhengyao Lu, Sui Wan, Yan Du, Rong Xiang*, 2023. A contracting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during the Early Heinrich Stadial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4695.
(4)Zhuoya Qiu, Lanlan Zhang*, Rong Xiang, Qiang Zhang, Bangqi Hu, 2021. Biodiversity of radiolarian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East Indian Ocean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water masses. Deep-Sea Research I, 177:103625.
(5)Jie Zhang, Lanlan Zhang*, Rong Xiang, Noritoshi Suzuki, Zhuoya Qiu, 2020. Radiolarian biogeographic contrast between spring of 2017 and winter of 2017-2018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Malacca Strait.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8,104245.
(6)Haoyin Wang, Lanlan Zhang*, Rong Xiang, J. Paul Liu, Fuchang Zhong, Shuqing Qiao, Zuosheng Yang, 2020. Holocen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mud area southwest off Cheju Island, East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benthic foraminifera assemblages and stable isotope records. Marine Geology, 429: 106319.
(7)Lanlan Zhang*, Noritoshi Suzuki, Yasuhide Nakamura, Akihiro Tuji, 2018. Modern shallow water radiolarians with photosynthetic microbiota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139: 1-27.
(8)Lanlan Zhang*, Noritoshi Suzuki, 2017. Taxonomy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Holocene pylonioid radiolarians from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ern Indian Ocean.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1-68.
(9)张兰兰, 邱卓雅, 向荣*, 杨艺萍, 陈木宏, 2022. 基于生物硅记录的孟加拉湾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化. 地学前缘, 29(4): 136-143.
(10)张兰兰, 胡邦琦*, 邱卓雅, 郭建卫, 丁雪, 陆钧, 向荣, 2021. 西菲律宾海硅藻席沉积中的多囊虫类放射虫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地球科学, 46(3): 853-865.
2020年11月,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2017年07月,荣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1年07月,荣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1年07月,荣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5年07月,荣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十三届国际放射虫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院科学节”大型公益科普活动的科普志愿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