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现隐藻与原生生物共生新机制:隐藻以完整细胞形式在红色中缢虫体内进行内共生,提出了“红色中缢虫培育隐藻”的共生新模式;发现勇士鳍藻共生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叶绿体;发现渚碧礁瀉湖中大量寄生型甲藻的存在;发现珊瑚体内生活着两种不同生态功能的纤毛虫:一种纤毛虫吞食虫黄藻细胞,并在短时间内能够保持光合作用的功能,即为“临时性内共生”;另一种纤毛虫以滤食虫黄藻细胞碎屑为生。
2. 阐明珠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明确珠江口浮游植物季节变化与短时间变化的主控因子,构建了台风季节珠江口浮游植物短期变化的模型。
3. 藻类分类归属的重新界定与订正:建立了1个新属,重新界定1个目与1个属,发现2个新种,重新定名5个种。
2001.09- 2004.07:厦门大学,硕士
2007.09- 2011.07: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
2004.08- 2007.1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2007.11-2012.1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2.06- 2013.09: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海洋系, 访问学者
2012.11- 2019.1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0.01-至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项目研究员
1. 典型珊瑚礁水体甲藻的异养与寄生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2023-01--2026-12,58万,主持
2. 热带东印度洋中上层水体的海洋碳储潜势变化及其机制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2023-01--2027-12,108万,课题负责人
3.红色中缢虫与隐藻共生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41129001,南中国海甲藻生物多样性和现场基因表达(meta-transcriptomics)(二期)2012.01-2015.12,参与。
代表性论文:
1. In situ diets of the bloom-forming dinoflagellate Noctiluca scintillans in Daya Bay. Harmful Algae. SCI(一区), 第一+通讯。
2. Dinoflagellate-targeted PCR reveals highly abundant and diverse communities of parasitic dinoflagellates in and near Zhubi Reef, South China Sea,Coral Reefs, SCI(二区),第一+通讯。
3. 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sp. nov.: the second extant widespread deep sea squid species of Vampyromorpha (Cephalopoda: Coleoidea). Zoological Systematics. 第一+通讯。
4. Dissipation of a Polykrikos geminatum Bloom after Wind Events in Pearl River Estuary. Water. SCI (3区),通讯
5. Different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of haploid and diploid Emiliania huxleyi (Prymnesiophyceae) to high light 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SCI (3区),共同通讯*。
6.核糖体小亚基V4和V9区引物扩增大亚湾真核浮游生物的比较研究. 生态科学. 通讯。
7.纤毛虫与藻类共生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微生物学通报. 共同通讯*。
8.环境DNA分析大亚湾夜光藻藻华对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热带海洋学报.通讯。
1.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
2.2013年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8)
3.2013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中国藻类学研究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4.2016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5.2017年获近5年中国海洋生态学领域十大进展
美国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多个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