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专著正式发布

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面积约350万km²,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是联系东亚、非洲和欧洲最为繁忙的国际航路之一,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岛屿与岩礁散落于各处,拥有丰富的海洋矿产与生物资源。中沙群岛地处南海中部,包括黄岩岛、中沙大环礁两个环礁系统,以及30多个暗滩和暗沙,覆盖海域面积超过60万km²,其岛礁散布范围之广仅次于南沙群岛。但中沙群岛所有暗滩和暗沙均隐伏于海水中,仅黄岩岛礁坪有个别礁石露出海面。中沙大环礁是中沙群岛的主体部分,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型环礁系统,其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渔业资源丰富。因此,开展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系统、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不仅有利于摸清家底、提高对南海的认知,还是服务于南海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支撑“经略南海”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必要保障。

《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开始部署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工作,其中,针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1977年开展的“南海中、西沙群岛及附近海域调查”共进行了11个航次,是规模较大、较系统的一次覆盖中沙群岛海域的科学考察任务,科考团队多次穿越中沙群岛,并登上黄岩岛,科学考察项目涵盖了地质地貌、水文环境、生物生态等不同学科。遗憾的是,限于当时航次或调查条件等诸多因素,许多资料虽然非常珍贵但并不完整。

21世纪以来,我国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力度明显加大。2014年和2015~2017年开展了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科学考察;2014~2016年连续三年开展了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多样性调查;2015年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对中沙群岛的黄岩岛海域进行了生物生态和水环境调查。总的来说,上述中沙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的数据资料,支撑了对中沙群岛的科学认知。但是,上述科学考察和研究多是针对特定学科方向,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中沙群岛的全面系统认知,不利于我国推进南海的权益维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汇集了在南海科学考察和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的9家科研院所或高校的科研团队,依托于科技部立项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18FY100100),首次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珊瑚礁地形地貌、水文动力、地质结构、环境化学、生物生态、渔业资源等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科考团队于2019~2022年间开展了7个航次调查任务,调查范围覆盖了中沙大环礁、黄岩岛、一统暗沙、神狐暗沙及其临近海域,并将调查数据与遥感数据、历史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汇编整理,形成《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林强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

中沙群岛海域气候条件恶劣,风大浪急,面临突发恶劣天气时缺少庇护场所,科学考察过程中还面临着外方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珊瑚礁调查区域水深普遍超过15m,水情复杂多变,这对于执行调查任务的潜水队员来说难度大、危险性高。正是在此情况下,科考队员不惧艰险,最终获得了本书所记录的样本和数据。

本书的资料收集、编撰和出版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队合影(2019)


附件下载:

本网站及其文字内容归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