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珠江口浮游生态研究引起国际同行关注

我所海洋生态学科组黄良民研究员带领的团队于2010年2月在《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Phytoplankton dynamics in and near the highly eutrophic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Sea”(作者:邱大俊、黄良民、张建林、林森杰)研究论文。根据ScienceDirect的统计结果,该论文成为《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杂志今年第一季度的25篇热点文章之一,排名第5(http://top25.sciencedirect.com/subject/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9/journal/continental-shelf-research/02784343/archive/26/)。说明该文章研究内容已被国内外同行所关注。

河口浮游植物的研究具有较长的历史,过去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近二十年来河口微微型光合生物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以往的研究很少同时将微微型光合生物和前面二者结合起来作为整体探讨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文章研究珠江河口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浮游植物三大功能群及种群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研究结果发现,径流营养盐输入的增加不仅促进了珠江河口区域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在丰水期也促进了河口外区域超微型光合生物(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的生长。

文章阐释了营养盐、水体的停留时间、光照条件等理化条件与浮游植物不同类群分布的关系,提出浮游植物不同种类的磷的半饱和吸收参数差异导致了河口内外浮游植物优势群体的逐渐演替,微微型光合生物具有比硅藻(如中肋骨条藻)更低的磷半饱和吸收常数,导致在河口外,中肋骨条藻无法大量生长的低磷区域,微微型光合生物(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能大量生长。文章提出从浮游植物的半饱和吸收常数角度解释富营养化河口的浮游植物群体的演替现象,解决了以往单从Refield ratio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为深入研究近海富营养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该学科组近几年来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仅珠江口浮游生态研究方面已有3篇论文成为热点文章(Hottest Articles),其中包括黄良民、简伟军、宋星宇等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发表的“Specie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for phytoplankton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during rainy and dry seasons”和谭烨辉、黄良民、陈清潮等在《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上发表的“Seasonal variation in zooplankton composition and grazing impact on phytoplankton standing stock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等论文被选为热点文章,反映出该学科组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


附件下载:

本网站及其文字内容归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