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孟加拉扇区沉积物运输与气候变化的复杂关系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研究团队在孟加拉扇区沉积物运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在孟加拉扇区获取的沉积岩芯,通过沉积物年代测试、粒度测试、粘土矿物组合测试、锶钕同位素测试等多代理方法,重建了过去16000年以来的沉积物运输过程,并揭示了活跃通道在喜马拉雅河流向深海沉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期刊上,论文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Md Hafijur Rahaman Khan(中文名苏曼)、研究员刘建国、助理研究员黄云、研究员陈忠、博士生Ananna Rahman。
孟加拉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底扇区之一,其沉积物运输过程对于理解区域气候和构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沉积岩芯,使用端元分析(EMA)方法估计不同粒度端元的变化,结合粘土矿物分析及Sr-Nd同位素分析,确认了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G-B)系统。
研究发现,在距今约9100年前,活跃的河道系统在将沉积物从河流输送到深海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显著地塑造了孟加拉扇的结构。然而,自9100年以来,活动峡谷的影响开始减弱,海平面的迅速上升降低了其向深海输送沉积物的能力。到距今7000年时,它们的作用完全消失,泥沙分散主要受季风水流控制,季风洋流成为孟加拉扇系统内泥沙输运的主导力量。
该研究还揭示了沉积物沉积模式如何随着季风变化和构造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展现了孟加拉地区气候变化、沉积动力学和地质演化相互关联的过程。
了解恒河-雅鲁藏布江水系的历史演变,可以为未来气候场景及其对沿海和海洋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重要参考。随着海平面继续上升和季风模式的转变,孟加拉扇可能会经历重大变化,进而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渔业和人口。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孟加拉扇区沉积物运输和沉积模式的全新视角。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专项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的支持。
图1孟加拉湾的地理环境和水文
图2 沉积物随时间的扩散模式
相关论文信息:Khan,M.H.R.,Liu,J.*,Huang,Y.*,Chen,Z.,Rahman,A.,2024. The role of active channels in sediment transport to the Bengal Fa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and sediment source changes since 16 k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345,109024.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4.109024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