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美济礁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正式启用

  南海是具有热带、深海、准大洋特征的世界第二大边缘海,岛屿众多,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系统多样,海洋现象独特,海洋资源丰富,是全球热带海洋学和区域海洋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尤其是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深入开展南海及其岛礁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环境安全、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海洋科学的研究,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的全球意义。 

  中科院作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度重视南海的生态、环境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强化在南海的科技布局和科研平台建设,1959年便成立了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长期开展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和南海岛礁生态系统保护等研究。1984年,国务院批准启动国家专项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调查,中科院牵头,会同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十多个部委40多家单位联合组成南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队,由此开展了持续20多年的南沙综合科考,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全面认知南沙群岛,系统保护南沙群岛,和平开发利用南海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0181231日,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在南沙群岛美济礁正式启用,为长期开展热带海洋环境下的深远海生态、地质、环境、材料、海洋能利用等现场原位观测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试验基地。据悉,该中心始建于2008年,其前身是中科院设立在永暑礁附近海域的海洋观测潜标站,主要开展水文、生态的长时序原位观测,支撑南海海区海洋动力与全球变化研究等。2015年,随着南海岛礁建设完成,中科院为更深入、系统、稳定地开展南海及其岛礁的海洋科学研究工作,在美济礁部署建设中科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进一步完善科研条件与功能配置。 

  新启用的中科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由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负责运维管理,设有生态、地质、环境、防腐等多个功能实验室,已经建成珊瑚礁生态原位观测系统、岛礁植被生态观测系统、地震原位观测系统、材料腐蚀试验场等研究设施,后续将重点开展海洋生态与环境、植被生态、地质稳态、淡水涵养、腐蚀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及南海周边国家提供相关海洋科技支撑服务。 

  面向未来,中科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将立足岛礁,跨越深蓝,整合优势创新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南海模式,为提升国际海上公共服务能力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附件下载:

本网站及其文字内容归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