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OMG学术报告】海洋地质前沿论坛
OMG学术报告2024010
1.报告题目:丝绸之路中东段中晚全新世水文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报告人:董广辉
报告人简介:董广辉,兰州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环境考古与环境变化研究。2015年至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PNAS、Nature Plants等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牵头出版专著1部。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7)、2023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1/5)和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等奖励。近年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课题等。入选2019年度中国高被引科学家榜单(艺术与人文类)、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和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兼任《Holocene》和《地理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及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人类世研究分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报告摘要:丝绸之路中东段是古今连接东西方的主要陆路通道,中晚全新世水文变化对该地区人类定居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的降水变化主要受控于亚洲季风和西风演化,两个区域水文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模式也有显著差异。基于丝绸之路中东段沿线不同区位古环境记录的研究,及其与考古记录的对比,显示中晚全新世丝绸之路东段季风降水增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正效应为主,丝路中段山盆体系中全新世频发的水患则限制了人类的大规模定居,反映出水文环境演变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复杂性。
2.报告题目:“边缘地带”的古代人地关系——以植物考古为视角
报告人:贾鑫
报告人简介:贾鑫,男,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特岗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和历史地理研究,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开展了农业起源、牧业起源、文明起源和帝国起源的相关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项目,曾获得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资助前往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Antiquity等杂志发表论文30篇,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6)。
报告摘要: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距今一万年来,该地区农牧业交错发展的过程,是先民不断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结果。报告将从植物考古的视角探究农业起源、牧业起源过程中的古代人地关系。
3.报告题目:南海珊瑚礁生态研究:古今结合,学科交叉
报告人:赵美霞
报告人简介:赵美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注于南海珊瑚岛礁研究,利用广泛的野外调查和环境监测,结合生物鉴定、实验测试、数学建模和工程分析,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开展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生态演变与岛礁演化及海岸保护与工程防护等研究。主持科研项目1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和973子课题各1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7篇,并负责撰写专著《珊瑚礁科学概论》中的6章节约7万字。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生态安全专委会委员和中国珊瑚保护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报告摘要:浅海暖水珊瑚礁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和典型的生物海岸类型,珊瑚礁的生态安全与岛礁稳定既是当前国际科研热点,也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立足点。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钻取的古珊瑚礁岩心为研究长时间尺度的珊瑚礁地质发育与生态演变过程提供了宝贵而良好的样品。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最重要的框架生物,其群落结构与演变动态直接关乎整个珊瑚礁的生态健康及岛礁的地质稳定。本报告聚焦南海,从古今结合、学科交叉角度结合案例研究评述南海珊瑚礁生态现状与演变动态研究进展。
报告时间:2024年6月17日 上午9:00-12:00
报告地点: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楼4楼会议室
腾讯会议:589-602-135
主持人:陶士臣 博士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