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无疆”暑期海洋科普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积极履行研究所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创新科普活动形式,联动社会资源。2025年暑期,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州图书馆联合承办,以“探海无疆”为题贯穿整个夏季的第三季暑期海洋科普系列讲座顺利举行。活动通过“科普讲座+实践研学”的组合模式,为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献上了精彩的“夏日科学盛宴”。
“探海无疆”第三季海洋科普系列活动,从7月15日启幕至8月29日收官,共组织了7场海洋科普讲座和1场海洋科普研学活动,承担起了青少年们暑期探索海洋科学知识的“第二课堂”,累计吸引超1000组亲子家庭参与,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8万人次。
本季海洋科普系列活动,由7位来自南海海洋所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科普讲师团队领衔,汇集黄花小学的“小小领读者”绘本讲读以及广东木偶艺术剧院《一天零一夜》木偶剧的互动表演,以“硬核科普知识+趣味互动+沉浸式研学体验”多元形式,带领公众开启了暑期海洋科学探索之旅。
研究员管玉平为公众带来了《美丽海滩的“隐形杀手”与安全风险》科普报告,让公众在了解深邃神秘的海洋中,也意识到其中潜在的危险和人类应对自然保持的敬畏之心,科普讲座不仅为现场公众普及了美丽海滩边的隐形杀手“离岸流”的专业知识,也为暑期滨海游玩时预防“离岸流”提前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研究员赵迪的《探海观澜·海洋观测的奥秘》,以研究团队2021年出版的《探海观澜-海洋观测的奥秘》一书为载体,从空天基、陆基和海基三个层面,展示了我国海洋观测技术和海洋立体观测网,让公众深刻理解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在对我国海洋科考故事回顾中,向大家传递了“崇尚科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科学家精神。
研究员赵明辉带来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带你揭开海底奥秘》,为现场公众揭开了海底世界的神秘面纱,带大家领略了宽阔无垠的海面下分布的星罗棋布的海山、大洋中脊山脉、热液喷口等各种海底构造以及沧海桑田的地质演变;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好似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一盏明灯,揭开了地球深处的奥秘,特别是地震波等探测技术对地震和海啸的形成以及预测给出了科学的解答;同时,赵老师结合自己南极科考的亲身经历,以精美的图片和趣味视频带领公众走进南极,感受南极的壮美及其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考验。
副研究员连喜平的《小个头,大巨人—海洋浮游生物》,让公众进入到到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海洋浮游世界,了解到海洋中除了人们熟知的鱼、虾、蟹、贝等生物,还有很多人类用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生命,这些海洋小精灵作为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大型生物一样对海洋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副研究员陈志云带来的《五彩缤纷的海贝世界》讲座,浓缩了《常见海贝野外识别手册》专著中的精华,介绍了不同贝类的身体结构特征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像海贝中的明星砗磲和它们肩负的珊瑚岛礁造礁和护礁重任,还有现存最古老的头足类动物,至今已在地球上生活了近5亿年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鹦鹉螺,海贝在人类的文明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连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海底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研究员张锦昌带来的《海底火山-水与火之歌》,从地球的结构、岩石圈与板块运动等基本概念,抽丝剥茧式的解析了海底火山的形成机理;从海底火山喷发对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多圈层环境的影响做了详细深入的讲解;最后,他以生动形象的演示介绍了多波束测深、卫星测重、热流探针测温、地震探测成像等海底火山研究利器,以启发式的有奖互动问答点燃现场公众探秘海底火山的热情。
研究员陈楚群的《海洋的前世今生》,从海洋的起源、现代海洋的形成及特征、海洋面临的威胁等宏观和微观层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海洋的演变过程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向现场青少年普及海洋科学基础知识,引导他们知海、爱海,树立正确的海洋观。
在过去两个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广州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探秘海底两万里·启航科学新梦想”海洋科普系列活动受到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热烈追捧,开展科普讲座、研学活动、成果展览等活动近30场,吸引了50余万人次参与。未来,南海海洋所将继续发挥自身的科普资源优势,继续推进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合广州图书馆扩大“探海无疆”暑期科普品牌活动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将这一科普品牌扎根到社会土壤中,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