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州分会与新疆分会联合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考察活动

9月10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青促会”)广州分会组织代表团赴新疆,与青促会新疆分会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考察活动。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含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及新疆分院(含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小组、新疆天文台小组)的近40名青促会会员及青年科研骨干参与本次活动。新疆生地所副所长段伟利研究员、科研处处长周晓兵研究员、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震雷研究员、伊犁植物园副主任刘会良研究员、新疆自然博物馆馆长李文军研究员、人事处副处长刘翔等同志到会指导工作。

9月10日,双方通过专题座谈会开启交流。广州分会副会长何庆友、新疆分会副会长王浩、华南植物园青促会小组副组长杨超分别就分会建设情况、区域科研特色及华南植物园发展成效作系统介绍。随后,陈更新研究员、杨之乐研究员、李大磊研究员、殷娇研究员、唐为研究员、方功焕研究员、梁星云副研究员、李豪副研究员、杨启林博士分别围绕“大洋环流与观测”“建筑工业化装备与建筑大模型”“星际分子探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的材料化与能源化”“病理微环境响应活性材料促组织内源性修复”“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模拟与未来预估”“气候变化与森林植物响应适应机制”“豆科牧草百脉根—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与应用”“从沙漠到火星:齿肋赤藓的极限生存之路”等前沿课题作专题学术报告。现场交流研讨氛围热烈,与会学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探讨学科交叉融合路径,充分彰显青年科研工作者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为深化两地科研协作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地考察环节,代表团先后调研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国科学院新疆自然博物馆、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天山积雪雪崩观测研究站)及伊犁植物园,深入了解新疆特色科研布局与创新实践成果。段伟利研究员系统阐述积雪雪崩站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团队在积雪动态监测、雪崩灾害预警、雪水资源循环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周晓兵研究员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需求,建议两地青年科研人员围绕盐碱地综合治理、抗逆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土壤生态修复等方向强化联合攻关,积极推进科研项目协同申报与成果转化应用。杨震雷研究员结合扎根边疆科研一线的实践经历,分享服务干旱区生态研究的奋斗历程。李文军研究员专题介绍新疆生地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中形成的技术体系与实践经验,并组织参观“大漠魂 边疆情”党员主题教育基地,深刻展现新疆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刘会良研究员详细阐释伊犁植物园在野苹果、葱属种质资源保育及生态脆弱区修复方面的科研成果,提出未来应依托国家植物园体系,深化双方在石斛、甘草、枸杞等资源植物开发利用领域的合作机制。 

本次活动通过专题研讨、实验室观摩、野外台站考察等多元化形式,推动两地青年科研人员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青年科技人才梯队建设等议题开展高频深度互动。双方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明确区域协同创新方向,为构建跨区域科研协作长效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附件下载:

本网站及其文字内容归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他用。